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3批次建筑外窗产品不合格,涉及上海东恒门窗有限公司等企业,不合格项目为水密性能。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相关企业整改,并发布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选择信誉好的品牌,查看产品外观质量和性能等级。

排水集团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成功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荣获全市建筑系统劳动和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和“首都建筑工匠”称号。这些成就展示了排水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努力和贡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大陆的首个全面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呈现逾400件展品,涵盖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及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人生轨迹的紧密联系。

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了专项整治成果,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设施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地交流了经验做法,共同推动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呼吁修订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以应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挑战。他建议选用高品质建筑材料,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并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建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守护的建筑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建议,强化城市更新的政策支撑,构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节能改造体系,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并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同时,她呼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推动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其作品以烟火气和人文精神著称,展现了建筑与地方文化的巧妙结合。他的设计强调“普通、当代、廉价和本地”,并注重提升人文精神。代表作品西村大院和胡慧姗纪念馆体现了建筑回归日常空间的理性诉求,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成就也引发了对建筑设计评价标准和建筑本质的深入思考。

3月6日,绿色智能建造技术论坛暨项目观摩会在深圳福田区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召开。会议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指导,聚焦智能建造、智能设计及绿色低碳等前沿议题。与会专家分享了智能建造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并观摩了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的先进智能设备设施,如5G智慧塔吊、智能防尘天幕等,展示了绿色智慧工地的建设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董事长袁斯浪在两会期间提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完善政策和加强管理创新,破除建筑业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他建议修订《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增设反分割条款,统一招标投标制度,并建立资质互认、信用互通机制。同时,他呼吁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清理隐性壁垒,降低建筑企业跨区域经营成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装配式建筑产业加速发展,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超75%,并计划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超80%。金牌港开发区作为海南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区域,已形成产业集群,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出口至新加坡、柬埔寨等国际市场。装配式建筑凭借其环保、低碳和高效的特点,成为海南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推动海南自贸港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建五局在首钢园打造了北京首个负碳示范项目,展示了绿色建筑的创新成果。该项目通过采用钢结构与全幕墙系统融合、高性能围护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运行阶段负碳排放和全生命周期低碳示范。项目成功获得“零能耗建筑(设计阶段)”证书和“碳中和”建筑证书,成为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模板。本文深入介绍该项目的技术创新、实施路径和未来展望。

2025年2月21日,中国房地产报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好房子新赛道——暖通舒适系统助力‘好房子’建设创新论坛”,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健康、智能、科技等手段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会议强调,暖通舒适系统作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核心技术支撑,将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好房子”的内涵构成与标准实践、科技创新助力美好人居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