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呼吁修订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以应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挑战。他建议选用高品质建筑材料,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并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建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守护的建筑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建议,强化城市更新的政策支撑,构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节能改造体系,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并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同时,她呼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推动老旧小区绿色改造,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其作品以烟火气和人文精神著称,展现了建筑与地方文化的巧妙结合。他的设计强调“普通、当代、廉价和本地”,并注重提升人文精神。代表作品西村大院和胡慧姗纪念馆体现了建筑回归日常空间的理性诉求,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成就也引发了对建筑设计评价标准和建筑本质的深入思考。

3月6日,绿色智能建造技术论坛暨项目观摩会在深圳福田区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召开。会议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指导,聚焦智能建造、智能设计及绿色低碳等前沿议题。与会专家分享了智能建造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并观摩了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的先进智能设备设施,如5G智慧塔吊、智能防尘天幕等,展示了绿色智慧工地的建设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董事长袁斯浪在两会期间提出,通过修订相关法律、完善政策和加强管理创新,破除建筑业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他建议修订《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增设反分割条款,统一招标投标制度,并建立资质互认、信用互通机制。同时,他呼吁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清理隐性壁垒,降低建筑企业跨区域经营成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装配式建筑产业加速发展,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超75%,并计划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超80%。金牌港开发区作为海南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区域,已形成产业集群,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出口至新加坡、柬埔寨等国际市场。装配式建筑凭借其环保、低碳和高效的特点,成为海南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推动海南自贸港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建五局在首钢园打造了北京首个负碳示范项目,展示了绿色建筑的创新成果。该项目通过采用钢结构与全幕墙系统融合、高性能围护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运行阶段负碳排放和全生命周期低碳示范。项目成功获得“零能耗建筑(设计阶段)”证书和“碳中和”建筑证书,成为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模板。本文深入介绍该项目的技术创新、实施路径和未来展望。

2025年2月21日,中国房地产报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好房子新赛道——暖通舒适系统助力‘好房子’建设创新论坛”,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健康、智能、科技等手段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会议强调,暖通舒适系统作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核心技术支撑,将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好房子”的内涵构成与标准实践、科技创新助力美好人居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港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建成投产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建设总时长仅10个月。该工厂集成了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系统与智能机器人,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仓储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投产后,将为塞德拉项目及沙特装配式建筑市场提供稳定、高效的构件供应。此举标志着中沙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深度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推动沙特绿色智慧建造发展。

米歇尔·德·卢基,70多岁的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是孟菲斯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其激进和实验性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设计了格鲁吉亚和平桥、米兰世博馆零号馆等著名建筑作品。近日,他在上海Fang Gallery举办展览“我所在的房间”,展示了他对建筑的思考和创作理念。德·卢基还前往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讲座,探讨如何培养有意识和可持续的思维和建筑方式。本文深入介绍他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品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

2024年5月25日,苏州常熟市发生一起严重的钢结构坍塌事故,导致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52万元。事故调查报告显示,坍塌原因包括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施工不规范、货物荷载超限等。涉事企业存在违规改扩建厂房、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不合格、资质过期和鉴定报告造假等问题。5名责任人及检测单位被追究刑事责任。本文详细分析事故经过、原因及企业违规行为,探讨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

建筑行业开工延迟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资金链断裂、劳动力断层、环保政策和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文章揭示了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度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并探讨了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等新兴趋势如何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了解行业大洗牌中的挑战与机遇,把握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