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产业发展周”在香港举行。活动期间,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模块化建筑的产业联盟,粤港澳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揭牌,《粤港“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跨境贸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8家来自广东的模块化建筑生产企业获得首批“组装合成”制造商认可证书。

7月1日,由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9084.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80米,总投资约16.25亿元,计划2027年6月完工。作为青岛市重点工程,航运中心项目自2023年7月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始终秉承“以诚信、智慧、科技、管理铸就更高质量和更富情感的建筑精品”的质量方针,全力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传来喜讯,湖南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评估(认证)。这一成果标志着湖南工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行业权威认可,在专业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湖南工业大学对本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从政策、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精心组织,认真筹划,为确保评估(认证)工作顺利推进,学院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并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培训,深入研究评估(认证)文件。专业教师团队根据评估(认证)文件的内涵要求认真撰写申请报告、自评报告,并针对评估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补充完善材料。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全校上下一心,通力合作,为专业评估(认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居民住宅的外墙保温,到冷库、室内冰雪场所的特殊保温需求,不同场景下的保温材料该如何兼顾保温性能与安全性能?本期我们专访了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冷及低温工程系教师吴冬夏博士,为大家全面解析建筑保温材料的关键知识。吴冬夏博士毕业于法国洛林大学,长期从事建筑隔热与节能、被动式建筑技术、室内热湿环境调控等研究。

今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市市场监管局紧扣建筑保温材料质量提升主线,以政策宣贯全覆盖、技术帮扶精准化、数字监管智能化“组合拳”破解企业质量难题。截至目前,该局现场检查指导20家生产企业,帮助18家企业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解决5项工艺技术难题,推动16家企业上线产品数字身份码追溯系统,以务实举措助力企业质量管控能力跃升,实现行业规范与质量提升双成效。

7月1日下午,在美丽的东湖边,2025武汉建筑及勘察设计行业劳动竞赛“双十佳”活动推进会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行,同时2024年度该活动的获奖代表走上舞台,收获属于他们的荣耀。本次武汉建筑及勘察设计行业劳动竞赛“双十佳”活动,由武汉市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武汉建筑业协会、武汉勘察设计协会等联合主办,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响应湖北省双“百千万”劳动和技能竞赛,全面落实武汉市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部署,为助力湖北支点建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作为全国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最早的省份之一,广东近年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加快改革进程,先后发布了《广东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地方标准,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培育经营主体和产业队伍。在政策引导下,广州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出台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和标准图集;佛山立足产业优势,将装配式建筑理念扩展至装修、装饰、家具、家电各方面……人们看到,新的建筑形态正在和城市一起生长,城市也逐渐有了新的模样。

近年来,“像造车一样造房子”的模块化建筑正受到建筑行业青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耿辉介绍,广东生产的优质可靠的模块化建筑产品为香港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工作处处长刘阳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5月,广东对香港地区出口模块化建筑增长2.3倍,充分展示了模块化建筑在跨境贸易中的巨大潜力。

6月27日,开福区举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培训,此次培训紧扣全国第24个 “安全生产月” 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旨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本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模式,邀请业内资深专家重点就建筑施工领域的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动火作业、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有限空间作业等方面为课题进行讲解,同时也就混凝土搅拌站、小散工程加装电梯工程方面的安全生产内容进行了讲解。

建成国内首座超170米近零能耗建筑项目 完成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6月23日至29日,我国迎来第35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十四五”以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全面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广州已建成国内首座超170米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完成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力争打造更多“冠军”项目。

​记者日前从高淳区漆桥街道获悉,该区推行工业重点项目“五证齐发”改革后首个“五证齐发”项目——南京凌安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已于6月11日正式封顶。从3月12日拿到“五证”开工到主体建筑封顶,仅用时92天,跑出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度”。在南京凌安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现场,机械穿梭、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施工,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项目建设两栋钢结构厂房、一栋6层综合办公楼以及其他生活生产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建筑已于6月11日封顶,施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项目施工方负责人邢雪水介绍。

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重要抓手。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25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24)》发布了。新民晚报记者获悉,2024年上海落实新建绿色建筑面积3883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比约69.2%。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4.22亿平方米,累计有124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