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背后的中西文化之风

更新于:2022/02/08655人浏览来源:成都日报 收藏

民国四川耆儒林山腴,在一首五言诗中,以“台观起参差,丹艧绚峥嵘。金椎一以直,绿芜四望平”描摹坝上风光。不过,隐藏在建筑风光背后的文化意义却更为林先生所看重——“欧亚交通,文轨新同”。可以说,从英美加三国基督教差会创办该校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成为永恒的主题。虽然,“文化大同”的梦想在今日仍远隔天涯,但华西坝中西文化交流所演绎的历史意蕴以及结出的硕果亦足以击中我们的心扉,叩响我们的沉思。

身在中西校园之中,心在广袤西部之外。这里是西方冒险家与学问家的乐园。美国人戴谦和开启了大学的博物研究,现代考古学从此在中国西南萌芽。他的继任者葛维汉成为大学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时至今日,有着华西传统特色的考古学研究已然成为中国文物考古学界的“华西学派”。

深入中国内陆四川的传教士们远不止博物学家与考古学家,来到华西坝的更多的是传教士兼医生。一百年前,他们胸怀十字架,手拿听诊器,成都四圣祠街的一个简陋小诊所成为四川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华西坝上一间两层小楼成为四川医学教育的肇端。岁月如河,当今天的人们就诊于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时,他们消逝的背影不会被人遗忘。

回望四川的教育史,医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回望华西坝的中西合璧建筑,透过那些错彩镂金的壮丽大厦,后人们尚能回望到华西坝抗战时期的璀璨岁月。当前方狼烟烽起,血雨腥风,这里尚能安放一张静静的书桌。一大批中国顶级的各学科领域的大师巨匠齐聚成都,华西坝“五大学”成为与“西南联大”齐名的中国战时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

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与华西大学医学院共建三大学联合医院,它是中国战时最高水平的医院。中国名医戚寿南、董秉奇、黄克维、程玉麟、陈耀真、侯宝璋、张查礼,胚胎学家童第周,细菌学家林飞卿,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陈志潜,中国生化学先驱蓝天鹤,药学家汤腾汉,皮革学家张铨……皆是泰斗级的科学家。巨大的文化坛场让成都一时间文气鼎盛,学术繁荣。前人云:“自古诗人皆入蜀”,人文学者的风采前接历史,后霑当世。钱穆的名士傲岸,顾颉刚的宏阔胸襟,陈寅恪的“四海无人”,萧公权的诗意澎湃,许寿裳的孤寂坚守,吕叔湘的深入浅出,吴宓的真情执著,沈祖棻的凄美婉转,罗章龙的神秘归隐,闻在宥的精深高蹈……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成都人的救难与担当给予了大师们心灵的慰藉,而大师们的学问也成就了成都文化学术的空前辉煌。

1942年11月19日,华大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起成立了世界性的民间文化交流组织“东西方文化学社”,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学者们建立了“文化合作计划”,将华西坝中西文化交流推上了历史顶峰。在国外社员名单中,赫然书写着罗素、李约瑟、杜威、爱因斯坦、柏格森、蒲朗克等世界级的文化巨人。据称,海明威、斯坦贝克、费德林等人也在此交流中于华西坝留下过芳踪。一位叫亨斯的外籍博士曾无不夸张地评述道:“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地方最著名的大学教授和学术权威们都聚集在成都。”

“欧亚交通,文轨新同”,当我们再次品味林山腴先生的词句,过往的追求远没有成为现实。长路漫漫,华西坝曾经的华丽已然转身而逝,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苦涩与甜蜜仍将继续伴随着成都人的“文轨新同”之梦。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