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广东建筑节能770万吨标准煤

更新于:2022/02/08867人浏览来源:南方日报 收藏

 围绕建设低碳广东的目标,广东将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力度,切实降低建筑能耗。力争2011年,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7%,完成23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并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全年节约能源约60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160万吨。而到了2015年,我省新建建筑也将开始执行节能60%以上的新标准,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并完成7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五年共节约能源约770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2048万吨。

  2010年建筑节能约54万吨标准煤

  建筑能耗一直是能耗大户,有统计显示,其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将近30%。所以一直以来,广东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建筑,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工作。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为了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住建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国家标准。而根据我省夏热冬暖的地区气候特点,“十一五”期间,省住建厅也相继发布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等12项配套标准规程和《节能型建筑幕墙构造》等11本标准图集,这些建筑节能的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起构成了我省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

  有了建筑节能标准的技术支撑,广东还着力从新建建筑入手,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全省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逐年提高,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设计阶段的执行率分别为96.85%、99.27%和100%,施工阶段的执行率分别为75.83%、86.28%和96%,达到国家的要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十一五”期间全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到532万平方米,经改造后的建筑比原有建筑节约了20%多的能耗。

  此外,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方面,目前全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省级建筑节能监管平台。2008年、2009年、2010年全省分别完成了3491、6673栋、2487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基本信息及能耗统计,并按要求进行了能效公示,统计和公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新建建筑节能执行率达到了96%,新增节能建筑约1.09亿平方米;全年实现建筑节能约54.15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144.04万吨,减排SO2约0.46万吨。

  不过从现实来看,广东发展低碳建筑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以财政投入为例,2010年我省省级财政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仅106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仅2000多万元,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少数城市,许多地市财政对建筑节能仍是零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

  2015年新建建筑执行节能60%新标准

  针对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广东“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筑节能工作的力度,切实降低建筑能耗。

  据了解,《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目前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的二审,颁布实施后将终结我省没有建筑节能地方性法规的历史。

  省住建厅也要求全省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建筑节能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建筑节能的配套政策和激励与扶持政策体系。

  在财政投入方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安排建筑节能资金,用于建筑节能的标准编制、科研攻关、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等。

  在新建建筑方面,广东将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查、施工、监理、检测、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监管,对达不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坚决不予验收备案。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我省新建建筑将执行节能60%以上的新标准。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十二五”期间应建立和完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探索“定额用能,超额加价,节约奖励”的能源管理机制,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推行节能节约的经费,允许其使用单位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充分调动节能的积极性,同时,对超额用能单位的负责人予以处罚。

  围绕建设低碳广东的目标,广东也明确了建筑节能的目标:2011年,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7%;新建建筑8%以上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完成23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全年节约能源约60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160万吨。

  到2015年,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新建建筑30%以上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完成75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以上新建建筑和住宅小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五年共节约能源约770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2048万吨。

  ■视点

  建筑节能尤须做好能源系统集成优化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还是把好新建建筑的节能准入关,又或者是推广新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都是有效的实现手段。不过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教授认为,建筑物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更是抓好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所谓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就是要改变现在的一次能源消费格局,实现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华贲用家用电热水器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现在很多家庭使用热水,都通过电热水器直接加热冷水。虽然很方便,但用电直接加热,其实是极大的浪费。假设能够做好区域能源规划,实现冷热电联供,如在利用天然气发电的同时,利用发电的废热来加热热水,再通过管网将热水输送到家庭。这样一来,加热一度热水的能耗甚至可以降到原来的1/10。

  华贲介绍,按照住建部的统计,建筑能耗大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0%,而其中大约65%是用于空调和采暖,15%是热水,14%是电器,6%是炊事。因此如果能够做到冷热电联供,那能效将可以提高75%以上。

  要建设低碳广东,发展低碳建筑,华贲认为其关键不在于一幢一幢的建筑物本身的节能,而在于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节能,做好区域冷热电联供的效果可谓是最大的。而广东要实现能源系统的集约化,实际上也面临着极佳的机遇。

  “就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比新建建筑的节能把关更难一样,冷热电联供在旧城区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但在新区规划中如果就把能源集约化纳入,实施起来就要容易许多。”华贲介绍,广东现有建筑面积60亿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可能再新建6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跟既有建筑面积基本差不多,因此如果能把新的抓好,对建筑节能而言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东有几十上百个新建工业园区、新城区,短期内城镇化速度惊人,使用天然气也多,这是西方从来没有过的机遇,做区域能源规划的条件在全国也是最好的”。

  据了解,实际上在广州大学城、深圳光明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以及正在建设的珠海横琴岛,都已经开始实现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在深圳,目前也计划在20个园区做分布式冷热电联供。建筑物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在广东发展速度惊人。

  不过华贲指出,实现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与区内工业、商住、交通的规划、布局密切交织在一起,因此这不是某一个开发商可做到的,而必须由政府牵头,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格局下,统一规划、布局。他还认为,政府在统一规划下,组织投资建设的项目业主招标,适当给予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提供良好的投资运营和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十分必要。

  ■链接

  广东低碳建筑明星

  ◎利通广场

  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利通广场,利用了10项国际顶尖节能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绿色施工,建筑废弃物填埋转移多达75%,并有20%的建材采用再生材。是广州首幢获得LEED金级预认证的绿色建筑。

  ◎珠江城大厦

  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珠江城大厦,以“零能耗”为最高设计目标,应用了风涡轮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板发电、冷辐射空调系统等11项先进节能技术,实际运营中预计将减少超过60%能耗,被誉为全球“最绿摩天大楼”。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