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负担”到“城市资源”,番禺破解建筑废弃物治理难题

更新于:2025/09/1920人浏览来源:南方日报 收藏

随着装饰装修废弃物一点点装车,社区临时堆放点很快恢复了整洁;十几公里外,这些废料正被“变废为宝”,“重生”成为新的建筑材料。这已成为广州市番禺区建筑废弃物处理的日常景象。

从临时存放点到资源化利用车间加工线,一条闭环的历程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这是番禺区建筑垃圾治理的日常场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建筑垃圾如何处置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番禺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打造从排放、运输到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让建筑垃圾不再是“无处安放”的负担,而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三网融合”破解建筑垃圾堆放“三难”

“建筑垃圾治理特别是装修垃圾处置,一直面临着选址难、建设难、运行管理难等问题。”番禺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劲涛介绍,“为此我们对全区90余座环卫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最终确定了11个点位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与生活垃圾中转站设施的资源共享。”

市桥街德兴资源收集中心(下称“德兴中心”)就是这一模式的典范。该中心于2025年7月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占地约170平方米,设有装修垃圾、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堆放区。

市桥街德兴资源收集中心

陈劲涛表示:“我们在市局的指导下大力推进装修垃圾收运处理的全链条建设,在两网融合的基础上,将建筑垃圾的临时存放点也融合进来,形成三网融合。德兴中心的建成不仅显著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解决装修垃圾收集点选址建设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德兴中心的成功改造只是番禺区建筑垃圾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已设置15个镇(街)级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完成了10处居民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融合收集点的升级改造工作。


电子联单赋能闭环管理

垃圾去哪儿了?一张“电子联单”说得明明白白。番禺区全面推行建筑废弃物电子联单系统,从居民小程序下单、清运车运输到最终处置,形成了一个可追溯的全链条闭环。

收运小程序码已录入超18.8万条联单数据

在德兴中心的墙面上,就清楚标识着收运小程序码,居民或者属地管理方通过小程序下单后,可以形成转运、投放的全链条追溯,电子联单闭环便于管理。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全市启用建筑垃圾电子联单系统以来,截至9月5日,番禺已录入超18.8万条联单数据,数据量在全市排名第3。

广州腾跃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筑垃圾的清运,他们利用“富昇”“绿环城市服务”及“禺好办”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从居民申报到处置确认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以“禺好办”为例,截至8月31日,全区已录入3401宗联单数据,完成与市电子联单平台的数据对接,联单量位居全市第5。

“系统上线以来,我们已累计处理电子联单超过8.5万单,线上订单占比达到98%,服务覆盖番禺区全部16个街道、217个社区。”该公司负责人陈汉枝说。

广州腾跃建设有限公司引入新能源车41辆

同时,广州腾跃建设有限公司全面引入新能源车41辆,实现中心城区新能源清运覆盖率达100%。陈汉枝介绍:“实际运营数据显示,相较传统燃油车,每辆新能源车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6吨,降低燃料成本72%,车辆噪音下降至65分贝以下,显著优化了社区作业环境。”


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绿色蝶变

事实上,清运只是第一步,资源化利用才是关键。建筑垃圾的最终去向,决定着治理体系的可持续性。番禺区通过培育市场化主体,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在广州市番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废弃物迎来了“重生”的机会。公司负责人林万兴介绍:“我们将建筑废弃物、工业边角料等视为‘待开发的资源金矿’,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的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让这些‘城市垃圾’变成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工业原料。”

番顺环保的生产线每年可有效减少约2.7万吨碳排放

番顺环保的两条生产线设计年处理60万方废弃物,每年可有效减少约2.7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约15万棵树。该企业的工艺流程包括分类分拣、破碎处理、再生加工和成品应用四个环节。其中,玻璃、水泥板以及砖瓦等废料会被分拣、打磨成粗细骨料,然后进一步制作成细砂碎石再生混凝土以及砌筑砂浆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最终去往市政建设等项目。而铝合金门窗、金属水管等废弃物则被处理成再生钢材。可回收利用的木材以及塑料、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也将被分拣出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从德兴中心的创新实践,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全面推广,番禺区正在探索一条建筑垃圾治理的新路径。这条路径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境,更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外,执法监管也是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番禺区城管局联合区交通运输局、区交警大队组建“6人3车”建筑废弃物运输机动执法小组,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行动。2024年以来,全区共立案处罚违法处置建筑废弃物案件数量众多,处罚金额巨大,形成了多部门“联勤联动、集中整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督促各镇街对已建装修垃圾堆放点的日常维护和运营秩序,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规范装修垃圾运输和处置市场秩序,坚决打击乱倾倒等违法行为,确保城市环境整洁有序。”陈劲涛说。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成广聚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