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技术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于:2025/07/0935人浏览来源:中新网 收藏

在粤港澳大湾区澎湃的建设图景中,建筑业依托香港智慧和湾区创新,正静水深流般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近日,香港立法会议员一行到访深圳。在实地调研多个模块化集成建筑(MiC)项目后,他们纷纷赞叹:MiC建造技术源自香港,如今这项技术的价值链条,正以香港智慧为源、湾区创新为炉、国家贡献为锚生动延展。

MiC,源于香江的建造智慧

用MiC技术打造的建筑,业内称之为装配式建筑4.0产品。从1.0到4.0,装配式建筑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迭代升级。

如今的MiC技术,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出建筑的主体结构后,再细细拆分成最优解的空间模块。这些模块单元不再为功能空间所局限。由于是助力建筑业工业化发展和绿色化转型的先进技术,香港特区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持续加快MiC的推广应用。自2017年起,MiC技术连续八年被写入《施政报告》。

截至目前,香港已有超过100个政府及私人项目采用MiC。建造业议会主席何安诚预测,未来五年完工的MiC楼面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及政府大楼等。

湾区协同,MiC的创新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演进,香港建筑业龙头企业——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断推动MiC技术在大湾区的创新:2023年在深圳市龙华区建成华章新筑保障房,成为了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

图片.png

“总工期仅365天,是传统建造方式的三分之一!”华章新筑项目经理徐恺介绍,5栋近100米的高楼,采用6028个混凝土MiC模块,实现2740套精装保障房一年内交付。这个由深圳市安居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造的全国第一快高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创了混凝土MiC技术建造超高层建筑的新阶段。

图片.png

位于深圳福田区的安居景馨苑项目,是深圳市安居集团应用MiC技术的再度创新。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核心区,凭借MiC技术实现148天完成30层楼体封顶,“魔术般生长”的背后,是800个混凝土MiC模块与MiC技术2.0升级的支撑:微管廊、标准化户型、数字化物流运输管控。项目实现了工厂生产“按需接单”、现场“随到随吊”的精妙协同,为全国高密度城区建设保障房提供了可复制的“湾区方案”。

从湾区样板走向全国

2023年,华章新筑保障房交付3个月后,中国建筑国际凭借MiC技术中标了首都核心区的“原拆原建”工程。位于西二环内、西直门旁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的危楼。正是通过应用MiC技术,3个月就完成了房屋的焕然一新。

图片.png

当城市更新进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阶段,MiC技术既能突破空间限制,又能保障民生福祉。

“香港的建造智慧,在内地的丰富场景得到充分应用,MiC技术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实效。”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绍雄表示。

“MiC技术历经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香港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加速自身技术提升,”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国建筑国际副总裁陈恒镔表示,“更重要的是,香港与内地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这项技术‘出海’,将中国先进的建造标准与经验拓展至国际市场。”(任致远)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