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地标”的地下“隐秘”

更新于:2024/06/2869人浏览来源:中国经济网 收藏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8日讯(记者王婉莹)记者从上海宝冶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共享1标段项目已于6月17日完成竣工验收工作,预计将于7月份开始分区域逐步移交业主单位,成为串联起三大文化设施内外的重要通道,实现三大公共建筑与轨道交通设施的功能联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共享1标段项目是北京市9个城市更新及便民服务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北邻大运河,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建筑项目包括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已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

图片.png

  共享配套设施中央大厅。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摄

  在三大建筑合围之处,还藏着一座“看不见”的建筑,就是藏在三大建筑下方的共享配套设施,集商业配套、餐饮服务、文化创意、共享停车于一体。其中设置了8个停车区域约1700个停车位,以及一家配套电影院。

  上海宝冶三大建筑共享1标段项目安全经理杨凯介绍,中央大厅是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的核心区域,也是联结三大建筑的重要枢纽。它是国内地下空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大跨度正交拱形混凝土结构,最大跨度达47.5米,最大高度16米,“由于正交拱形结构节点处多根拱形结构梁以不同角度斜交,施工难度非常大。”

  此外,中央大厅近15米高的透光膜结构发光顶为该区域一大亮点。“采光顶由18个拱形组成,沿拱形结构梁从四周地面一直延伸到中央大厅中心,曲线柔美,视觉效果震撼,但同时也给安装带来巨大挑战。”杨凯说,“我们最终采用了A级防火透光张拉膜,截至目前,国内从未有过类似大面积弧形张拉膜施工的先例,是国内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杨凯坦言,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从规划上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最大程度保证了三大建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或是地下车库经由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游览路线无缝衔接。“不但缓解了三大建筑停车难的问题,而且即使游客只在共享配套设施中‘逛、吃、玩’,也可以度过轻松愉快的一天。”

图片.png 

  小圣庙遗址与北京城市图书馆交相辉映。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摄

  与此同时,在三大建筑之间的地上景观公园设置了18个步行出入口,这些出入口分别对应了18处下沉庭院。其中,5号下沉庭院中央是见证运河千年文化的小圣庙遗址展示工程,游客可透过此处玻璃栈道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千年文化。

  据悉,小圣庙是大运河北京段首次考古发现的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作为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的一部分,小圣庙遗址展示项目以不改变遗址状态为原则,完整显示了山门、前后殿、夹杆石等遗迹,基本还原了原本小圣庙的真实轮廓,对研究漕运史、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