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小镇的前世今生:德日建筑群落保存完好

更新于:2022/02/081223人浏览来源:潍坊晚报 收藏

德日先后占领坊子47年,留下了用于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各具特色的一系列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是一个在帝国主义殖民扩张下,旧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缩影,它比较完整地折射了坊子镇一段沉重的历史。

德日占领47年 建筑形成群落

德日建筑群位于坊子街,分布在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周围,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设施之完善、功能之齐全、风格之鲜明在全国堪称一流。

坊子德日式建筑群的形成,源自德国、日本先后对坊子的殖民占领。这片建筑群形成于1898年至1945年德日殖民时期。德日共霸占坊子长达47年,留下了用于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各具特色的一系列建筑群落。

德国人在建火车站的同时,建造了办公楼、车间等配套的房屋建筑。这些建筑跟四方盒般整齐划一的中国传统房屋不同,它是属于西方古典主义流派、具有西洋风味的建筑。这些德式建筑大都是由德国建筑师亲自设计,由技术人员指导坊子工匠完成的。装饰之华丽,细部之考究,体现了德国建筑的风采,与当地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坊子存有百年前的德日建筑166处,其中德式建筑103处: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北大营、德军医院、煤矿、火车站、铁路机务段、电报大楼、邮局、天主教堂、修女院、学校、兵营、水站、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建筑面积达31131.73平方米,是相对完整的“德国小社区”。日式建筑有63处,包括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日本宪兵队住所、日本农场、军运兵站、物资仓库和转运站、正金洋行、横田旅馆、鱼鲜大烟馆、风月妓院、红房子水牢等,建筑面积达14114.26平方米。

德日建筑群的每一座建筑都具备作为世界遗产的三个特征,即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其机构设置之完整,几乎囊括了外交、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这些建筑集德日式建筑风格之大成,不仅是山东省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少见的人文景观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教育、艺术价值。

“出张所”所在小洋楼 当地人称其“公鸡楼”

坊子没有日本大使馆,当地群众俗称的日本大使馆,实际上是一个日本驻青岛领事馆的派出机构--坊子出张所(音译)。“出张所”在坊子三马路西段(今89医院2号院内)一座德国人建造的小洋楼里,人们据其楼的外形特征叫它“公鸡楼”。其总面积为452.6平方米,房屋高12米,砖木结构,外墙涂灰沙,呈土黄色,坚固耐用,至今很少脱落。它的前上半部有半圆形挡雨板,下部有花岗岩石阶,与上部呼应。其吊灯安装在上部挡雨板中间,两侧以对称的砖柱衬托,稳固、安全。工程以东有10余间平房,与其主体配合。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出张所被国民政府接管,改为省立潍县中学校本部。1948年4月坊子解放后,此处曾为潍坊特别市坊子市区政府办公场所。1950年区政府迁至一马路,此处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野战医院(89医院)所有。

天主教堂规模宏大 东西两座隔街相对

清光绪九年(1883年)天主教开始传入潍县坊子一带。坊子天主教堂建于1910年左右,直属烟台教区管辖,当时教堂的主教是一个被称为罗主教的外籍人。这座教堂是潍县坊子一带最大的天主教堂。

坊子天主教堂位于三马路西段路北,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占地70多亩,建筑面积519.24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座教堂,有房屋34间。设有天主教堂(东教堂)、神父住宅(西教堂)、修女楼、仁慈堂(孤儿院、济贫院)、绣花房(服装组)、学校、医院、墓地(解放后辟为烈士陵园)及农田、果园、菜园、花园、树木和部分养殖副业。教堂靠街是砖砌的围墙,四周大部分是臭枳、花椒交织的篱笆。东教堂北侧是菜园,院内有葡萄树、核桃树、苹果树等。教会自己还养蜂、兔、鸡等。“文革”期间,教堂的多处建筑被毁坏和拆除,现仅存修女楼和神父住宅。

东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呈“十”字形,屋顶下边镶有五颜六色的玻璃窗。教堂大门上有高耸的单尖钟楼,楼内悬吊合金铜钟一口,每日三次敲响,声传5里许。进入教堂,大门里边是音乐楼,楼上置有钢琴。祭礼颂主时,由修女弹琴,配合女孩们合唱。正中是木制大祭台,祭台后有木栏杆,后摆长联椅和跪凳,台上供有耶稣圣心立体像(像高1.5米)。另有更衣室、木制工架等。西教堂与东教堂隔街相对,大门向东,门口北侧是走廊。高台上有正房20余间,房内皆木板铺地,中间是会客室,东头为小教堂,西头为主教、神甫宿舍。教堂后有教友墓地。

坊子修女院是随教堂建立的,院长是一位法籍人,名叫白格拉,之后由一位名叫路基亚的法籍院长接管。修女院共有修女40余人。日本侵华进入坊子后,路基亚院长回国,其他外籍修女也相继离坊。至1945年抗日胜利时,大部分修女已离开。

修女院下设学校、医院、仁慈堂、绣花房等部门。崇光女子小学,设1-4年级,有教师七八人,学生200余人。医院临街有病房数间,床位近30个,主治医师为法籍修女,另有几个中国修女。仁慈堂邻学校设养老院和孤儿院,曾收养老人30余人,孤儿60余人。“文革”时教堂被拆除,原址改为潍坊社会救济院,宗教活动停止。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