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千栋老建筑诉百年沧桑 牵出一段跨国情缘

更新于:2022/02/08725人浏览来源:网络 收藏

在鼓浪屿,有许多许多小楼。掩在古榕之下,立于小山之旁。

它们都有上百岁,世事更迭、历史沧桑,构成了鼓浪屿建筑最别样的绝世风华。

历经百多年,褪尽往事,依然静立在那,守候着小岛。很多老外,跨洋而来,一步一步,踏遍小岛。他们手捧地图,找寻的就是栋栋古藤树影下的老别墅。

岛上的老者说,建筑是鼓浪屿的魂,是一份文化遗产,也是一笔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也因为有它们,我们才更能读懂鼓浪屿。

特殊客人

一幢建筑的跨国情缘

漳州路5号,原英国领事馆官邸。

三年前的一个清晨,这里来了一位特殊客人——70多年前,时任英国驻厦门总领事 NicholasFitzmaurice的女儿MaryThompson。

2014年3月5日清晨,Mary带着女儿Lindsay,奔赴厦门,踏上鼓浪屿。

这是她第二次“回家”,原英国领事馆官邸已“修旧如旧”。

推开正大门,眼前的中央走廊,Mary很熟悉。那时,她最爱骑着小三轮,“穿梭”这条走廊;那时,她还常在走廊听大人们讲话,学会了“Kulangsu”这个单词。

早在20多年前,Mary和丈夫一起回过鼓浪屿,是第一次“回家”,在岛上转了两天才找到“家”。但彼时的“家”,有些破败。

20多年后,第二次“回家”,建筑内部原领事的办公室、会客厅、书房等已复原,并要作为展示英国风情的博物馆开放,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平台。

原英国领事馆官邸建于1870年,坐落于田尾一片临海的开阔场地,可观察厦门港船只的通航要道。该建筑最初为两层,后来改建成现状的一层,为典型的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砖石木结构。

Mary在鼓浪屿上平静地度过了四年,1到4岁都住在岛上。原英国领事馆官邸,就是她的“家”。

Mary的父亲Nicholas,1908年来到北京当翻译。1937年1月,Mary在北京出生,父母带着她回到英国,稍作休整,Nicholas就被委以英国驻厦门总领事一职,带着一家人,来到厦门,住进了现漳州路5号的原英国领事馆官邸。

这一住,就是四年。直到1941年底,侵华日军进攻鼓浪屿,Mary随家人从岛上匆匆撤离。

由于当时英国同样战火纷飞,没有船只驶往英国,Mary一家只能转往新西兰避祸。目送家人安全撤离,准备紧随其后的Nicholas却被日军逮捕,关押在岛上当时的救世医院1年多。“为防泄密,临被捕前,父亲把官邸内的所有文件材料,包括他在中国30多年的日记,全部烧毁了,很可惜。”Mary不禁惋惜。

百年沧桑

曾经的“万国领事馆”

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绿树掩映。170多年间,历经沧桑——战争爆发,被日军封闭过;发生火灾,被烧毁过;做过快餐店,也当过办公楼。

黄家花园的绿茵草坪旁,一栋120多岁的小白楼,是原荷兰领事馆旧址,也是岛上8处原领事馆或官邸中,最先对公众开放的一处。

协和礼拜堂身后的这栋建筑,是日本领事馆,1898年建成,中国设计师设计,却是典型的英国风格建筑。这里关押、杀害了很多抗日志士。

小小的鼓浪屿,曾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目前仍有8处原领事馆或官邸保留有建筑遗存,并可供利用。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许多外国人来到鼓浪屿上占地盘、建房屋,他们还在岛上兴建教堂、学校和洋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侵略渗透。“社区、医院、警察局、电影院,鼓浪屿上都有。”申遗顾问彭一万说,“岛上的领事馆建筑,更是鼓浪屿的一笔文化财富。它们虽然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是一段心酸、耻辱的历史,但领事馆建筑作为代表城市一段历史的载体,仍有保护价值和意义。”

一曲悲欢

千幢建筑的前世今生

那么小的一个岛,上千栋老建筑。

协和礼拜堂,创建于1863年,是鼓浪屿岛第一座专用的礼拜堂,保存至今,为西方古典复兴式建筑。

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该建筑曾是原伦敦差会女牧师、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当地人俗称“姑娘楼”。

八卦楼,台湾商人林鹤寿1907年投资兴建,体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屿别墅之最。但耗资超出预算,林鹤寿无力筹措足够资金,主体建成时未能封顶,1924年日本领事馆接收此楼,出资续建穹顶等工程,后开办“旭瀛书院”。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后,也曾在此开设过避难所。

廖家别墅,也是林语堂故居。两座建筑都是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殖民地外廊式洋人住宅,后被闽籍实业家廖悦发购买。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1919年与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结为伉俪,婚房就在该建筑内。

鼓浪屿上的每一幢老房子,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讲出一段曲折悠长的悲欢离合。

“老建筑就是鼓浪屿的魂,百年沉淀的历史与人文,都写在了百年老建筑里。”岛上久居的老者,都能说出老别墅背后的故事。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