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钟俊:以工匠精神培训建筑工人

更新于:2022/02/08721人浏览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收藏

"一些地方和企业太注重形式,缺乏工匠精神。"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刘钟俊说起当前建筑工人安全培训状况时作出的评价。
刘钟俊认为,当前建筑施工领域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到建筑工人身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建筑工人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即不知道怎么干;二是建筑工人缺乏安全知识,即不知道如何干才是安全的;三是盲目自信,即存在侥幸心理。
而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出了问题。
刘钟俊告诉记者,他从事建筑施工已有25年,最初是一名木工。那时候,一个人想要学一门手艺,必须先找个师傅当学徒。当学徒的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年。长时间学习才能搞懂其中的门道,具备相应的技能,独立进行作业。
"现在就不一样了。"刘钟俊说,随着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市场对建筑工人的需求量逐年增大。
供不应求的现状,进一步导致施工单位忽视对建筑工人的培训,很多从来没有从事过建筑行业的人被招到工地之后,工头草草吩咐几句或进行很短时间的集训,就让工人开始干活儿,为安全生产埋下诸多隐患。
刘钟俊认为,现在很多施工企业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培训建筑工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施工领域人员流动性极大,一个工人在A工地接受培训后,很可能过几天就去B工地了,所以很多企业觉得培训工人是"帮别人做嫁衣";二是由于工程量大,施工时间有限,在工人培训上花费很多时间,可能就无法保证工程如期竣工,不能如期竣工就意味着施工企业违约,需要承担责任。
针对当前建筑施工领域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刘钟俊从如下三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首先,国家应该像人口普查那样,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工人掌握职业技能和具备安全素质情况进行一次普查。普查结束后,分不同工种按职业技能水平和安全素质的高低,对普查对象进行分类。而后,对那些职业技能明显欠缺,安全素质低下的工人,分批次进行强制培训,使其能够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需要。
其次,国家要对目前所有的建筑工人培训机构进行一次普查,对培训机构的师资、硬件设施和培训能力等做一次评估,结合评估结果,督促那些不完全具备培训能力的机构进行整改,整改达标后方可允许其继续从事教育培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建筑工人能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操作技能。

再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采取办农民工夜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工地是最好的教育培训场所,与那些培训机构的室内培训比起来,工地上的培训更能让工人印象深刻。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工匠精神,而真正的工匠精神从建筑工人身上便可得到体现。在对建筑工人进行培训时,应该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把工人培养为既具备职业技能又具备较高安全素质的工匠。"刘钟俊说。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