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庄古建筑之殇

更新于:2022/02/081080人浏览来源:今晚报(天津) 收藏

      一夜成名,并未让山西吕梁市交口县双池乡西庄村摆脱衰败命运。

  2003年,西庄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官方材料记载:“西庄民居建筑群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晋西典型的民居建筑群。建筑气势恢弘,富丽堂皇,规模之大,堪称晋西第一。”

  是年,当地政府宣称将“具有较高民俗旅游价值,开发前景极其广阔”的西庄纳入重点项目并加以保护。11年后,西庄已是另一番模样—百年民居因年久失修而坍塌;老旧房屋的建筑构件大量失窃;年轻人陆续离开……曾经的名村变得破败不堪。

  西庄衰败

  西庄的“过去”与“现在”反差巨大。

  西庄民居建筑群是明清时期晋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儒商吴天印、吴天盛两兄弟的豪宅,当地人称其为“吴家大院”。

  相关材料记载:吴氏家族从明代末期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西庄故里留下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二进、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窑洞出檐式建筑,共有700余间房屋,随处可见烟囱、墀头、壁挂、影壁、门楣、牌匾、柱础、抱头门墩、窗棂隔扇等雕刻。

  成名后的西庄本该受到保护和利用,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2003年至今,64岁的村民吴守礼一直负责西庄古民居的看护工作。他告诉记者,西庄的古民居都是砖木结构,建筑寿命在百年左右,现在,因年久失修,这些老房子摇摇欲倒。西庄近半数的古民居已空置多年,“有人住的房子能得到简单维护,无人住的房子就只能等着塌。”

  西庄总人口600多人,七成人姓吴,“现在常住村里的只有200人左右,青壮年陆续离开村庄外出发展,剩下的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吴守礼无奈地说。

  “西庄衰败”只是山西传统民居保护危机的一个缩影。官方数据显示:山西192个村镇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遗迹,但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

  吴家大院

  站在破败的院子里,64岁的梁雪梅指着一栋二层小楼说,她的家就在那里,“房子是土改时分的,楼上楼下三户人,三个产权。”院子里虽然住着三户人,但公建却无人维护—木瓦结构的院门已经严重破损,几天前被雨水冲落的木屑和瓦砾散落一地;排水口损毁,无论雨势大小,院子被淹已成必然……“你看,院门都快塌了!自家的房子肯定要维修,但公建谁都不管。”梁雪梅大吐苦水。

  对文物专家而言,公建损毁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霍耀中说,山西古民居最具价值的就是门头、门户等公建部分,“它们承载着整个村子的传统和文化,一旦损毁,村子的灵魂也随之消失了。”

  吴家大院在建造过程中将“德厚清源、福寿安宁”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堂院里。“吴氏宗祠”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占地面积525平方米,是西庄标志性建筑。

  今天的吴氏宗祠只能用“破落”形容—墙体遍布大小不一的洞;多间房屋屋顶坍塌;略有震动,残存的屋顶就往下滑土;院子内外挤满半人高的荒草……

  吴氏宗祠的破落被山西文物专家解读为“一种必然”—山西省文物局技术中心主任杨海军说,古代,修建维护宗祠都是自发行为,人们怀着敬畏之情挑选最好的木工和材料来做这件事。现在,利益至上,村民们想,拜神没用,死后进不进宗祠亦无所谓,在古村落里,传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霍耀中则认为,在古村落中,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已经瓦解,“血脉丢失是传统村落破败的主因之一。”

  2014年雨季,风雨飘摇中吴氏宗祠的墙几近解体。

  文物贩子

  西庄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建筑构件失窃。近几年,来西庄的陌生人多为文物贩子,“说是来收古董,白天看好东西,老百姓不卖,晚上贼就来了。”

  吴守礼回忆:2003年以后,村里出现建筑构件失窃现象,“起初只是零星丢,最近几年,丢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吴守礼说,“现在,石狮子、门匾、上马石、木雕、门楣、柱础等建筑构件几乎已经丢光了。”

  山西文物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建筑构件失窃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主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复修、复建的古院子,另外一个是有钱的囤积者。”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贺大龙认为,“打击不力”是山西沦为“建筑构件失窃重灾区”的主因。

  “速成式的保护就是一种破坏”

  2003年至今,对西庄古民居的重视只存在于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间或有“开发、维护、利用”西庄的消息传来,当地政府也一直在说要保护和开发西庄。

  吕梁市交口县双池镇纪检书记郭瑞明坦承,当地政府对西庄的关注度不够,究其原因—交口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一煤独大,前几年煤价高,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煤炭上;对西庄进行全面维修至少需要1亿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当地政府掏这笔钱“很吃力”。

  2014年4月,财政部发布消息: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将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投入100多亿元集中保护传统村落,今年将先启动650个左右村落保护工作。


  2014年9月25日,吴守礼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准备维修西庄古民居,“先出资400万元维修毛主席曾住过的麟厚堂。”

  其实,对于即将大面积推开的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山西文物专家及官员更多的是担忧。山西文物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山西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一直采取招投标。现在,这种招投标的缺陷已经显现—为赶工期,中标单位违背传统工艺标准施工。比如,“淋灰”这道程序需要3个月时间,事实上,施工方用机器加工的灰,或直接用其它东西冒充,“对古建筑而言,这种速成式的保护就是一种破坏。”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