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救世,“全球统一”还是“因地制宜”?

更新于:2022/02/08535人浏览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威尼斯当地时间1月25日,刚刚被委任为主策展人的雷姆·库哈斯公布了2014年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本源(Fundamentals),与往年历届双年展展望未来的基调截然相反,向来以标新立异著称的库哈斯再次呈现了他的一贯风格。

库哈斯想要的“本源”是一届关于建筑而非建筑师的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上,库哈斯也一直在强调这种差异性,“在几个歌颂当代的双年展后,‘本源’将以历史为焦点,探讨所有建筑师使用的各种必要建筑元素——如门、地板、天花等,以及民族建筑在过去百年的进化。在中央主场馆、兵工厂和国家馆里,我们将以三个互补的表现形式追本溯源:尽管建筑的基本元素的多样性如今似乎已被耗尽,这次回顾却能为此带来崭新的理解。”

仔细思考过后,才发现这一主题远非字面上那般与众不同,从历史入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证明策展人孜孜以求的未来。从1995年一出版就被奉为建筑圣经的《S,M,L,XL》到眼下筹备中的双年展,其实这一脉相承的对于建筑进化的阐述与分析都是为了支持同一个观点,即强调建筑的全球化趋势。固执的库哈斯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全球不同的城市 “竖立”了具有相似建筑语言的地标,正如库哈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曾经是特定和本土的建筑,已变成可相互置换而全球化的建筑。”“民族身份似乎在当代性之下牺牲了。”但我一直以为这可能是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但绝非老库所信奉的“唯一”。

于是想要跟去年饱受奥地利建筑事务所“蓝天组” 诟病的策展人——“德国风格的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做个比较,奇普菲尔德并没有像往届一样强调双年展的建筑师“范儿”,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们自发性的建筑行为上,例如灾后重建、烂尾楼再利用等等,并且表达了未来建筑会更加因地制宜、可操作性更强的观点,这才是全世界共同的建筑基础。

有意思的是,去年的展览进行中,“水城”威尼斯突然遭遇暴雨、达到150年以来的最高水位,不少展区被淹,这似乎印证了得理不饶人的Wolf Prix所说的比喻——“一艘下沉的刚朵拉”,“建筑师们正在泰坦尼克号演奏交响乐”,而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却是参观者们在圣马可广场趟水划船。开展时间长达三个月的威尼斯双年展对于观众来说越来越像是一个节日,让普罗大众自由支配时间、去走近当代建筑,理解建筑师们的思考过程和工作方法,从这一积极意义上来说,奇普菲尔德平民化的“共同点”(Common Ground)似乎更为契合。

一起去2014年的威尼斯,看看“追本溯源”的库哈斯能带给我们一届怎样的双年展,也希望这一次的中国馆能认真审视和回应库哈斯的主题——“沉浸当下:1914-2014”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