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技工断层现象值得深思

更新于:2022/02/081303人浏览来源:中国建设报网 收藏

 这是一个实例。某市政府分给本市建筑行业5个高级技工的名额,按照推荐条件,相关部门寻遍所属范围,也只是推荐上了4人。

  相对常见于报端的诸如8万元年薪招聘“高级蓝领”的消息,建筑业内高级技能人才更成为“稀有资源”。

  断层现象严重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技师占工人总数的2%,高级技师仅占0.26%,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技工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且后继乏人等现象,还呈现出技工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单一、文化偏低等特征。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建筑行业,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其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拉动相关产业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可以说,伴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但令人遗憾的是,建筑行业在全国所有行业中整体形象并非首屈一指。有些建筑工程质量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近几年来,“豆腐渣工程”时有所闻,“短命夭折”的公建项目常见诸于报端,就其原因而言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很大程度上与一线施工工人的技能水平太低、技工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相关。

  我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优势,但建筑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什么还如此短缺呢?

  社会大环境使然。上世纪90年代末,“文凭热”的盛行导致了企业技工队伍的极大“萎缩”。“重文凭、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致使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判断走上了一个误区。尽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尽管企业也特别青睐高技能人才,尽管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有70%而许多技校生就业率已达90%,但是,让子女当工人,几乎是所有家长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行业自身特点决定。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强、高处室外作业多、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业内工种又多具有劳动密集、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少等特点,加上从业门槛比较低,建筑工人又被称为“泥瓦匠”、“工匠”,致使真正有能力且有一技之长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干,城市里的人怕吃苦不愿意干,所以目前从业人员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技能和素质都比较低。

  企业自身问题导致。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现代制度改革的推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大都愿意保留管理型的技术人员,而对过去在册的建筑工人一般会采用内部退养、待岗、解除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失业等办法分流,所以目前90%建筑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固定工人。身怀绝技的老技工离岗,而招聘青年技工又困难,难免形成年龄上的断层。

  同时,企业又大多重视技术和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购置,重视高端“白领”的高薪引进,而忽视对于包括技术工人培训在内的所有软件建设;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领导满眼里是学历层次的高低,却忽视了对职工技能的培养,影响了技工队伍梯型结构的形成,容易形成结构上的断层。

  寻求瓶颈突破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无论多么尖端的高新技术,多先进的生产工艺,最终都得需要经过技术工人具体去操作、去生产、去实现。一线技工素质的高低势必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好坏。如何才能在建筑业内打造一批素质高的技工人才队伍,值得所有业内人士深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技术工人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多体现,社会地位能够相应提高。这一点山东省的做法值得借鉴。2005年1月,该省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省建筑管理局雷厉风行认真落实,从当年开始,每年选拔10名“建筑首席技师”;每两年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举办“全省建筑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对脱颖而出的技能优秀者,除授予荣誉称号外,省政府还发给相应的政府津贴补助,地方政府给予专家级福利待遇。

  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监管并举的职能,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树立长远观点,高度重视技工管理工作。结合建筑行业特点,可以将技工的数量、层次结构以及受文化教育程度、工种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情况,纳入每年对企业信誉等级评定、评优树先、资质晋升等考核指标,切实加大对建筑企业技工队伍的培养。

  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技工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套有利于技工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鼓励技工岗位成才。有必要的话,企业可以与一些大专院校联合办学,走一种学历与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路子,从而打造“复合型”的技工人才队伍。还要舍得投入,加大技工培训的力度,使他们在一线工作中能得到应有的“实惠”。另一方面,企业更要善待技术工人,树立起建筑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千方百计地为建筑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管理模式,让建筑工人不再有“四海流浪”、过着“游牧”般生活的感觉;同时,企业也要针对单位实际,制定对常年工作在施工一线工人的倾斜激励及优惠政策,让建筑工人感到有“奔头”。

  磨刀不误砍柴功。农民工培训需要得到更多重视。目前在我国有近4000万建筑从业人员,其中农民工的比例占到80%以上;而细化到每个建筑企业,90%的工人都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大多是“放下锄刀拿瓦刀”,作为瓦工、钢筋工、电焊工等直接或只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进行施工。

  据深圳市劳动部门预测,培养一个高级蓝领至少需要5万元、十几年的时间,如此高额的培训成本及历时之长,恐怕光靠企业和个人自身显然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出台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扶持、鼓励技工的成长。

  自2003年开始,青岛市建筑管理局为了确保一线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让他们能够切实掌握施工较好的技术,就明确要求所有在该市区施工的企业必须建立技工培训夜校。

  2007年3月,国家五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建筑工地必须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筑农民工夜校”、“农民工小阅览室、小卫生室、小活动室”等临建基础设施。得益于此政策,建筑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基本学习保障有了不少改善。有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还将此作为晋升“省级文明工地”、“省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鲁班奖”等评选的硬性条件之一,这是提高当前建筑行业技工素质的有力措施。

  笔者认为,比照现状,仅仅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对技术工人的培养,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建筑农民工的培训;相关部门加大对建筑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检查工作,并做好建筑工人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相关企业及早动手,建立起相应的长效机制,切实为技能工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筑业技工断层现象值得深思,“研究生好找、高技工难求”的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