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继续领航建筑节能

更新于:2022/02/08693人浏览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收藏

不久前,“2010中国房地产业与市政工程建设发展高峰论坛暨建筑节能减排‘十一五’成就盘点”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副司长郝雅风在会上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秘书长孙慧琴表示,在未来“十二五”规划的实现进程中,建筑节能减排的进展依然举足轻重。

建筑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去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上海世博会发布了建筑与气候变化决策者摘要的报告,报告显示建筑行业占全球年温室气体排放的30%,并消耗了40%的全球能源,如果不实行任何措施,未来20年内,建筑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现在的两倍以上,报告警告必须在全球建筑行业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控制碳排放。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排放大户。民用建筑领域建造和使用过程消耗了水资源的50%和原材料的50%,产生了42%的温室气体效应。民用建筑在建材生产、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9.5%,其中建材生产能耗占20%,建造能耗占1.5%,使用能耗占28%。我国民用建筑在达到相同室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使用能耗高出同等气侯条件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到3倍,因此“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20余省市强制推广太阳能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也是‘十二五’期间能否完成节能减排总目标的关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强调。

在我国已建成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热水、空调和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而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可有效实现建筑中的能源替代,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综合利用太阳能,全面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及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应用一体化,太阳能热水可补充15%的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系统可解决50%的建筑能耗,光伏发电可节约30%的建筑能耗,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力诺瑞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成功让太阳能热水器爬上了30层的高楼大厦,还在工程推广实践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家出台《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标准图集,为太阳能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第一部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图集。以此为基础,2009年以来,上海、北京、山东、湖北、河北、河南、浙江、海南等20多个省市,均制定了“太阳能光热与建筑结合”规划,并强制要求12层以下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北京、山东等地对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给予资金补贴。

力诺瑞特一体化技术比肩德国

不久前,力诺瑞特组织了优秀经销商十余人一行到德国等西欧国家参观学习。在力诺瑞特德方母公司Paradigma,负责技术设计和咨询的ThomasNeuer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Paradigma公司的办公室、展示厅和车间,详细介绍了整栋楼的低能耗设计方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器取暖制冷技术实现了整栋楼80%能源的自给,并重点介绍了其国际先进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与技术、取暖制冷项目的推广应用等,让力诺瑞特经销商大为赞叹。

据了解,在德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不仅仅用于热水系统,而且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包括太阳能中、高温供热系统与工厂供热系统结合的大型太阳能利用工程,各种场所的供应热水、取暖、空调制冷和海水淡化、热发电,以及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太阳能土壤消毒杀菌等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产业化推广应用。相比于国内建筑太阳能热利用大都是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简单相加,德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筑则随处可见,太阳能与建筑真正实现了完美结合。

然而,作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力诺瑞特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理论结合实践,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推出一系列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与技术,直接推动了国内建筑节能事业的有效开展。从直插式太阳能到阳台壁挂太阳能,从分体式太阳能到太阳能空调,从Aqua系统到FU集热模块,从景观太阳能的推广到“零碳馆”的建成,从太阳能光电四位一体综合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到大型太阳能采暖锅炉的即将建成,力诺瑞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致力建筑节能的实力与决心。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1年重点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1年的工作重点,将以“十一五”工作为基础,突出抓好建筑节能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为“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取得新进展开好局。在政府和力诺瑞特等太阳能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将持续给力建筑节能,为顺利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爽)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