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闻资讯
建筑节能应摒弃“技术崇拜”
更新于:2022/02/08已749人浏览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早上八点的阳光格外明媚,清华东门外的一栋栋玻璃墙体大楼将其折射的格外耀眼。这一黄金区位上的一组楼群被称作清华科技园,微软、紫光、搜狐网络等企业的齐聚于此。毫无差别的是,这些大楼都是江亿院士眼中的高耗能“玻璃盒子”。
在江亿的办公室里,打开朝东的窗帘,阳关已然布满了整个房间,却少了几分毗邻马路上的刺眼。
他告诉记者,清华校园里最节能的建筑不是新建的环境节能楼,而是始建于一百多年前的清华学堂。
显然,清华科技园里的建筑在现在的中国并不少见。但对宣传广泛的当代摩码、风尚国际、朗诗地产等新闻中频频出现的“低碳建筑”,江亿也不禁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现代化的低碳建筑,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我国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中国建筑能耗的曲线才刚开始要飞,我们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危险的舶来品
《21世纪》:现在中国建筑节能市场上有没有从国外引进的误区?
江亿: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是意大利政府耗资2000万欧元于2007年建成的。当时希望通过CDM机制收回投资,但是三年过去了仍未申请到CDM项目。而它的年建筑能耗是80kWh/m2,属于清华校园内的高耗能建筑。之所以看似节能但实际能耗极高的原因是,不同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造成的。这种来自发达国家的理念比任何糟糕的技术都危险。
《21世纪》: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江亿:中国现在的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城市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1/9,城市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是美国的40%,欧洲的60%。目前中国的各项指标和发达国家都处于较低水平。
《21世纪》:您怎样看现在市场上已有的低碳建筑?
江亿:现在世界上已有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内找到应用案例,但很遗憾,所有这些建筑无一座真正实现“零能耗”或“超低能耗”,其实际结果大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
而正是这些错误的建筑节能思路导致了一系列高耗能的“低碳建筑”。例如,2007年建成的科技部21世纪议程中心实际运营能耗为74kWh/m2,2010年建成的环保履约中心大楼运营能耗为76.04kWh/m2。而号称建造“低碳地产”的南京朗诗国际,其平均建筑能耗在40kWh/m2以上,比南京市的平均水平20kWh/m2整整高出一倍。
《21世纪》:这种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江亿:这绝对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公民用能习惯的问题,而是节能建筑发展思路问题。判断写字楼能耗高低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看它的窗户能不能开。凡是能开窗的写字楼基本能耗在60-70kWh/m2,不能开窗的要达到120-130kWh/m2。而欧美的写字楼基本都打不开窗户,我们实测的数据要达到150-200kWh/m2。这样的高能耗水平不是使用者的责任,而是建设方和监管者的发展思路有问题。
中国式节能道路
《21世纪》:能否举例说明目前中国监管者的思路哪里出了问题?
江亿:比如2010年3月颁布并在8月开始实施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它要求:整栋建筑每套住宅室内建筑温度,冬季应全天为18度,夏季应全天为26度。这就要求全天要保持恒温。同时这个标准还提出了集中供冷模式。我认为,黄河以南地区不应发展区域供热;在任何地区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应发展区域供冷;同时不应发展大规模的区域热泵供热。
《21世纪》:那您认为中国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江亿: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路线,那就是积极发展各类分散可调、实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单独供热空调系统与技术。2010年日本建筑环境研究所为了制定新的住宅建筑节能标准,对采用不同的采暖方式的东京住宅建筑平均能耗(折合成一次能源)进行了调查。
结果证实:我们目前开始推荐的节能方式,如采用热泵式中央空调采暖实际能耗最高;而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分散空调热泵方式却是最节能的,其实际能耗仅为前者的约十分之一。同时,目前被认为具有非常大的节能效果热回收技术,其实对实际能耗的影响并不很大。
《21世纪》:衡量建筑节能应该注重能效还是能耗?
江亿:追求实际能耗的节约肯定比追求能效的提高更有利于节能。当代摩码的总工程师曾找我辩论,说能耗比平均建筑高的原因是建筑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比如加入了新风等设备。他认为只比较同一面积的地热采暖能耗,当代摩码还是比北京市平均水平要低。
但开窗换气有什么不好?在达到同样的目的下,就是比装所谓的新设备要节约能源。采用新风设备和开窗透气究竟哪个更舒适是无法用指标衡量的。既然人的舒适度无法衡量,那么唯一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就只有实际能耗。欧美国家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无疑起到了反作用。
节能如何评定?
《21世纪》:是不是节能技术越先进建筑就越节能?
江亿:现在的建筑节能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事实上,没有放在哪里都好的技术。
举例来说,奥运会前国际体育馆前要盖信息中心大楼,当时听说保温和水源热泵技术都非常环保,于是决定采用这两项技术,但我看了以后发现,信息中心主要是机房,这个建筑的主要功效是应该散热,做保温做什么呢?同样,在北京用地源热泵最主要是解决供热的问题,空调用冷却塔就足够了。节能技术不是放在哪里都好,对技术要慎重使用。
《21世纪》:节能技术的投入是否会带来建筑的成本上涨?
江亿:市场上这样的“技术崇拜”也让建设方认为:要节能就一定要投入节能技术,而技术的投资必定带来成本的上涨。这样的误解让很多房地产商对节能建筑敬而远之。除了北方地区建筑节能需要额外投资做保温以外,大部分节能建筑是省钱的。
比如,深圳市建科大厦就是一个典范:这栋建筑是试图全面打开的,而不是封闭起来。楼宇中穿插建设了很多“屋顶花园”和小水池,甚至在建筑中还留有区域可以种菜。建科大厦的年平均能耗为16kWh/m2,而深圳市的平均值要到40kWh/m2。这个建筑的成本丝毫没有因为节能而上涨,据我所知还节约了成本。
《21世纪》:您怎样评价现在的节能建筑评估体系?
江亿:各种节能建筑评估标准也同样对节能技术过于追捧。评估标准都集中在一栋建筑使用了多少太阳能等新技术,但实际上建科大厦的案例发现,真正节能的原因都和太阳能板等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政策给市场的误导。
《21世纪》:您判断中国下一个五年的建筑能耗将呈怎样的趋势发展?
江亿:现在欧美国家约10亿人的建筑能耗占全球1/6,如果全球剩余近60亿人也要达到这样的能耗水平,则需要1.1个地球。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计算,其建筑能耗应占全球的1/18。而这个数字正是现在的中国城市平均水平。上世纪中叶美国和日本的建筑能耗水平都曾在短期内翻倍,原因就是新建建筑能耗过高,成为主要增长点。
而现状是,中国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子还要不断地建。同时,技术和政策带来的种种误解,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线。中国的建筑能耗处于上升的开端,如果能够避免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发展模式,则有可能避免此趋势。
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如果下降则是为世界做贡献,但是绝不应该再涨了。
《21世纪》:如何在增加新建筑的情况下维持现有能耗水平呢?
江亿:首先,除个别特殊需求外,尽可能避免建设所谓“高标准、与国际接轨”实则高能耗的大型建筑。其中包括采用了大量高技术的高能耗商业建筑,即使他们大部分号称“低能耗、零能耗”。其次,根据目前各类非住宅建筑能耗水平,确定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使其成为强制性实施的标准。
同时,发展适合中国的建筑使用方式和行为特点,形成中国式的低能耗商业建筑形式和系统方式。住习惯了中央空调的房子,就无法再回去住分体式的采暖房子,这个习惯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适应了就回不去了。
推荐建筑考试培训课程
- [10-23]2024年北京安全员考试报名培训
- [04-01] 2024年施工员考试报名
- [04-01] 2024年质量员考试报名
- [04-01]2024年资料员考试报名
- [04-01] 2024年材料员考试报名
- [04-01] 2024年劳务员考试报名
- [04-01]2024年机械员考试报名
- [04-01]2024年标准员考试报名
- [10-29]2024年安全员(安管人员)证书延续继续教育的通知
- [02-27]2024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共七期)
- [11-24]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安全员考试暂停的通知
- [10-12]2022年度安全员(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延期复核的通知
- [09-27]2022年北京住建委安全员考试时间调整通知
- [08-31]2022年度北京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疫情防控通知
- [07-01]北京住建委:恢复安全员等建筑业从业人员考试的通知
- [04-08]2021年11月已报名安全员考试人员增补考试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