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无知名文化建筑是种遗憾

更新于:2022/02/08788人浏览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收藏

深圳晚报记者陈莉报道 昨天下午,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重头戏之一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如期召开,来自各个界别的近60位委员代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踊跃发言。委员们除了关注深圳的经济发展外,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也格外关注,认为深圳要在新的三十年再领风骚,就必须基于自身独特的历史与特点,制订与此相适应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塑造深圳独特的城市魅力。

  学习香港设立政府奖励制度

  “一个城市有没有魅力,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文化。”市政协常委万捷认为,一个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文化积积淀。城市的文化积淀不仅要有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持续塑造。

  万捷说,从2004年深圳正式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约20%高速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7%,成为深圳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不仅有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繁荣,更包括市民的文化交流沟通,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专业演出以及文化展览展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增加了市民的文化归属感。

  深圳30年来的文化成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进行沉淀和提炼,把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事件、成就、人物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激励当时的贡献者,后人也可以留存这些文化记忆,久而久之就塑造了深圳特有的文化。

  万捷认为,在文化沉淀方面,深圳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他说,自1997年7月以来,每年由政府向那些对香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颁授一次“大紫荆勋章”,获奖者包括政商、教育体育、文化艺术和医学界人士,成为香港市民的最高荣誉,慢慢形成了香港文化的独有特色。万捷说,深圳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由政府制定类似的奖励机制和制度。一方面激励市民向杰出者学习,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形成有深圳特色的文化积淀。

  建精品文化建筑提升文化品位

  “深圳作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示范城市,目前尚无知名的文化与艺术建筑,这是一种遗憾。”市政协委员刘芳说,精品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品味的标志,也是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深圳要成为文化强市,必须要建设一批精品文化建筑。

  刘芳举例说,维也纳因世界著名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而闻名于世,成为文化艺术界集聚之地;意大利因斯卡拉歌剧院而成为世界歌剧之乡……这些著名的精品文化建筑不断向全世界传递本国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的艺术大师,有力推动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刘芳说,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意识到精品文化建筑对产业带动的影响作用,并掀起了文化演艺建筑建设的高潮,上海、北京计划建五个以上的文化艺术建筑,项目投资大都在10亿元以上。刘芳认为,深圳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也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设施,但是与其经济实力相比,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此,刘芳建议,深圳应该关注已建成、在建和计划近几年建的大剧院、音乐厅、文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展览展示馆、博物馆的项目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都应统一按高标准进行管理,力争建设一批精品文化建筑。

  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市

  “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必然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集群与集群间的竞争。”市政协委员蔡大明说,作为深圳市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从业者、管理者,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文化产业集群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制度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对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蔡大明说,我市文化企业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要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但仍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引导和积极推动。他建议,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通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扩大文化内需,引导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此外,要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满足大型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市政协委员金国平则强调,深圳要实现文化强市,不仅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力作或者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而是要试图在构建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方面,去关注一些平常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只有这样,深圳才能形成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气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力量型的文化强市。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