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背后是短视的政绩观

更新于:2022/02/08774人浏览来源:宁波日报 收藏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地标凯莱大酒店宣布将停业拆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除了这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11月1日《人民日报》)。

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而我国建筑平均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建筑寿命过短,一方面导致巨大的能源浪费,水泥、钢材等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都在这一次次的重复建设中被毫无意义地浪费掉了。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另一方面,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房地产协会会长刘志峰一针见血地指出。

首先,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建设缺乏一个明晰的思路和规划,在城市建设上带有浓重的长官意识和个人色彩,朝令夕改,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建筑的寿命。

其次,是短视政绩观的影响。“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旧城改造,实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名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实为重复建设以追求GDP,进而追求地方官员的政绩。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不该拆的房屋被大量拆除。

最后,是土地财政的利益驱动。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在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能让人对新建筑“痛下狠手”。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