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南通—— 124座“小金人”背后

更新于:2024/06/12114人浏览来源:人民网 收藏

-----------------------------------------------------------------------------------------------

编者按

提起南通,你会想起什么?

如果你没去过南通,或许知道它是“中国近代第一城”,但你或许不知的是,这里正在奋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

如果你没去过南通,或许知道晚清状元张謇在这里兴实业、办教育,但你或许不知的是,这里如今已是“世界家纺中心”和“新时代教育之乡”。

如果你没去过南通,或许知道它是江苏第四座万亿之城,但你有所不知的是,这里既有“七虎”相竞的争先恐后,也有三个“百万”(百万个手艺人、百万个生意人、百万个读书人)的拼搏奋斗。

这里是江海名城南通。今天,我们讲述124座“小金人”背后的故事。

-----------------------------------------------------------------------------------------------

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东方明珠、南京奥体中心、迪拜哈利法塔、柬埔寨金边金界酒店……这些天南海北、遍及中外的地标性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元素,叫“南通造”。

“中国建筑看江苏,江苏建筑看南通。”过去40年间,“南通建筑铁军”先后拿下124个鲁班奖,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江苏省近半数鲁班奖被南通人摘走。

鲁班奖自1987年设立,其奖杯外形是手拿墨斗的金色鲁班像,被称为我国建筑业的“奥斯卡”小金人。有的地方几年都拿不到一次,南通却能平均每年拿3座。南通,为什么能?

图片.png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的奖杯。人民网 余乐摄

“小金人”没有“天花板”

时光追溯到1984年7月,作为全国43项援藏工程里的重头戏,拉萨饭店的建设任务落在了南通四建头上。

拉萨与内陆环境迥异,用传统技艺刷出的墙纸,半个小时就裂了;内地运来的木材还没安装,就干到变形……南通建筑工人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在短短14个月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图片.png

1984年,江苏省拉萨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合影。南通市住建局供图

1985年12月,中共南通市委决定:将南通援藏建筑队伍以“南通建筑铁军”之名,列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12面红旗之一;1988年,南通凭借拉萨饭店项目捧回了江苏省第一个鲁班奖。从此,“南通建筑铁军”作为南通市建筑业共享品牌,叫响全国,誉满全球。

在外人看来,拿鲁班奖已经是南通建筑业的“常规操作”,但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张卫国很清楚,“对于民营建筑企业来说,每次冲击鲁班奖,都抱着‘爬一座更高山峰’的决心。”

张卫国说,鲁班奖对工程的安全性、规模、科技含量等都有着严苛的考量。比如,工程规模上,体育场类工程,座位需超过3万个;医院类群体工程,面积需超过6万平米。而这只是基础,他说,实际参评项目的规模远大于此,“且不论是否有机会参建或承建,民营建筑企业要系统筹划、科学管理这样‘规模大、难度高、工艺复杂’的项目,谈何容易。”

其次,鲁班奖堪称“细节狂魔”。项目开工前,小到螺丝钉的安装质量,大到管线的排放,每个细节都要考究;实施中,卫生间墙地砖要“对缝、对中、对称”,吊顶内的灯具要“成排成线”,每个部位都不能马虎。

然而,这些并不是最难的。鲁班奖的评判是“优中选优”,张卫国对此深有体会:“能够评上鲁班奖的项目,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没有天花板。”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获得鲁班奖的难度:1985年,“南通建筑铁军”在乱石滩上建成的拉萨饭店,轴线垂直偏差只有8毫米;2016年获奖的南京仁恒江湾城,152.7米的高楼垂直度偏差不到5毫米;2019获奖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竣工100天地基沉降小于0.02毫米,是国家标准的1/50……

“能拿鲁班奖,说明建筑企业实力强;而建筑质量的竞相提高,也提升了鲁班奖的含金量。南通建筑业和鲁班奖是相互成就。”张卫国总结道。

图片.png

南京奥体中心是“南通造”,获得2006年度的鲁班奖。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鲁班奖的“诱惑”,停不下来

既然这么难,为何还要争着夺取鲁班奖呢?这与南通“全民建筑”的氛围和鲁班奖的“诱惑”密不可分。

南通建筑业在改革开放之初便能成势,与其移民城市的背景有关。曾经,造房子几乎是当地一项世代相传的生存技能。你或许不知的是,时至今日每4个南通人中,就有1人从事建筑行业。

“积年累月的沉淀,对建筑质量的追求,被南通建筑工人刻在了骨子里。”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会长耿裕华解释说。

拉萨饭店捧回第一个鲁班奖时,高中毕业的戴祝泉刚入行,班里的同学大半都在工地上。那时,城市化发展迅速,每个工地都缺人。南通人手艺好,责任心强,又有鲁班奖作为背书,“南通建筑铁军”也是声名在外。每年元宵节后,各个村口都停满了拉人上工的大巴车。

戴祝泉做小工时,只听说鲁班奖很厉害。后来成了项目工程师,出去洽谈项目时,他才亲身体会到鲁班奖的分量。

“甲方看我们是南通来的,就会问‘拿过鲁班奖吗?’”戴祝泉回忆道,鲁班奖是个“硬通货”,没拿过的工程队甚至都上不了“谈判桌”。

鲁班奖的“诱惑”激发了南通建筑铁军“你有,我也要有”的好强心态,纷纷向鲁班奖发起了一个又一个冲锋。

1988年,第1个;1990年,增至3个;1994年,增至5个……2023年,累计已达124个。从0到1,从1到124,40年间,“南通建筑铁军”屡出精品杰作。

2021年,南通建筑业首次突破万亿,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国建筑之乡”名不虚传。

图片.png

南通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行业转型,拿鲁班奖更难了

南通建筑业将“小金人”拿到手软,离不开全国建筑业红火的大环境。2001年至2020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敏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经历了较长的高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逐渐暴露,整个行业亟待转型。

压力之下,很多建筑企业最大的希望是“突围,活下去”。陈敏坦言,由于工程总量在减少,突围并不容易,相比以往,民营建筑企业想要通过承建项目冲击鲁班奖的难度更大了。

“旧的办法行不通,就得去找新办法!”作为当年拉萨饭店工程指挥部分管技术的工程处副主任,耿裕华将“变通”视为其一生的宝贵经验。

机遇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如今的南通建筑业也一样。

传统头部企业凭借厚实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联合中标”的方式与央企、国企合作,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基建、市政工程中;专注于关键技术研发的中小企业,则深耕细分领域,小到一座桥,大到鲁班奖工程,都离不开它的专项技术。

“所有建筑都是非标准的产品,质量好坏,归根结底还在于人。”在耿裕华看来,长期以来,南通锻炼出了一支技术好、管理强、负责任的建筑工人队伍,他们是南通建筑的根。“有根在,叶子总会繁茂的。”他说。

6月的新疆阿勒泰赛马场,水草丰茂。青青草地旁,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新园区的工地上,头戴安全帽、手拿水泥刀的南通建筑人穿梭其中,热辣滚烫。

又一座冲击鲁班奖的建筑,正在蓬勃“生长”。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