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筑业知名专家学者来渝分享真知灼见

更新于:2023/11/04698人浏览来源: 重庆日报 收藏

  重庆正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11月3日,以“时代使命 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第五届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学术年会在重庆开幕,来自全国建筑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展开热烈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设计集团、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声音1 在小微更新中把小事做好,要勇于打破界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崔愷在主论坛上发表在线演讲时表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三年大变样,而是对既有资源进行发掘、提升、创新价值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主要围绕历史街区更新、旧城更新、工业遗产利用、校园改造、小微更新五个方向展开。很多地区的城市更新中,最为棘手的当属小微更新。如何在小微更新中把小事做好,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高度重视。

  崔愷进一步解释,城市更新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建筑和城市寿命的延续、再生和迭代的需要。城市更新的导向应该是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从设计上来看,就是用小微的动作、轻量化的设计,用精细化的方法,用绿色生活的理念推进更新工作,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崔愷认为,城市更新面对的问题复杂多变,应该实行“一地一策”,不应该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要避免城市建设的模式化、套路化。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建筑师们的工作将变成陪伴式服务。设计人员不是设计完方案、盖好房子就不管了,还要思考设计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培育对城市的长久责任感。

  崔愷提醒,城市更新是对既有城市资源价值进行发掘和创新的过程,要勇于打破界限,吸引多方参与。

  声音2 因地制宜进行微调,切忌整片全覆盖式改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倪阳表示,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微调手法推进实施的一种更新行动。对于重庆而言,与其在中心城区做一两个大公园,不如根据地形和特色做一两百个小公园,让周边群众能享受更多休闲、交流的互动空间。

  倪阳认为,城市更新必须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行之路。要达到低碳更新的效果,就应该对城市和地区展开有针对性研究,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尽量活化利用所留场地。比如,在设计环节,建筑师不仅要尊重历史,也要立足现在,更要考虑将来。要通过“轻接触”方式,适度地去做一些“加减”手法,在提升环境的同时,实现城市的绿色有机更新。城市更新中的建筑设计并非功能、形式等方面的简单“加减”,应当是与时间、地点和使用者建立一种特定的关联后,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更新?倪阳建议,从地形和气候上作一些积极尝试。比如,建设城市的通风廊道,达到炎夏降温的效果;根据地形做适当的绿色更新,保留有悬崖的、漂亮的场地;根据场地需要,进行组团式、见缝插针般的更新,让这些组团更好地融入城市,而不是追求整片全覆盖式改造。

  声音3 注重历史建筑的文脉传承,培育一批能工巧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城市更新是把城市整体作为对象,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为路径,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举措,其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保持历史建筑风貌不变,对其进行功能提升也是一种城市更新模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呼吁,城市更新要注重历史建筑的文脉传承,注重建筑结构的质量让房屋更加坚固耐久,培育一批“我在故宫修文物”式的大师名家、能工巧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认为,当代城乡建设面临工程环境失序、生态环境失衡、文化环境失和等挑战,亟须运用建筑与环境交互设计的建造理论和方法体系加大创新,探索技术与艺术一体、建筑与山林共生、新构与遗存相生的形式。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构建了以《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统领的“1+2+N”政策技术体系,出台了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制定了46项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高标准推进渝中区、九龙坡区建设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加速推进226个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涌现出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城市更新改革成果。(记者 廖雪梅)



“建筑培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