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2022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其中,新建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含)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以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均应为装配式建筑。

8月11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做好在冀建筑业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冀建筑业企业要认清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克服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及时关注全省疫情最新部署,按照当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全面压紧压实企业防控责任,严格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位于京沪高速与东吕高速交会处,独具区位优势。产业园内,干净、整洁、绿色、智能,完全没有传统产业园的固有印象。该园规划净地6平方公里,项目一期一批次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初步达到企业入园条件。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期一批次的8个标准厂房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1号构件车间和3号构件车间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施工,目前正进行屋面板、墙板的施工。

8月12日,记者了解到,为减少“精装房”产生的购房纠纷,市房管局和市城建局将联合出台《规范全装修商品住宅建设和销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分户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开发企业不得组织进行竣工验收;且销售现场和交付标准样板房的公示中,不得出现“同等档次”的表述。即日起,市民可登录市房管局官网反馈意见。

8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意见建议的公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继续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进一步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超低能耗建筑的快速推广,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有关政策。住建部等七部门去年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

今天,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最新数据,上半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成为全国十个超5000亿元地区之一。从在外省完成产值占比来看,我省建筑业外向度较高。上半年,湖南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共完成产值1948.47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比35.9%,外向度居全国第八位。

12日,记者从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截至目前,该省已有18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成投产,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1809万平方米。近年,山西推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发展,出台《山西省装配式建筑设计导则》《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等措施,持续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

据了解,以现行的节能设计标准为基准,超低能耗建筑的建筑能耗水平要降低50%以上。当前我国在建及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100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1400个标准足球场,其中约60%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和河南。“虽然每年新建超低能耗建筑的面积占比还很小,但增长非常迅速。”任军说。

近日,中国建筑国际旗下中建海龙珠海基地内,一座满足永久性建筑物标准的7层酒店样板楼在12天内拔地而起。整个酒店样板楼建造过程中,72小时完成基础工程浇筑和128个MiC(模块化集成建筑)单元生产;90小时完成所有箱体吊装;12天实现样板楼封顶。该项目开创了同类建筑建设速度最快纪录。

8月10日,武汉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武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何振宇介绍,8月9日0时—24时,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6例均在江苏淮安某旅行团感染者的同一传播链上,另外1例来自外省中高风险区。

近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济南市房屋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21年10月8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25年10月7日。《办法》提出,对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从业人员,依法依规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资格等方面采取约束和惩戒措施,不得作为评优表彰、政策试点和项目扶持对象。